在鄉村振興政策支持下,重慶市潼南區各個鄉鎮及農村的農家樂源源不斷地吸引客流。由于全區各村之間距離偏遠,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難度大、成本高,已經成為當地亟須解決的一道難題。潼南區城市管理部門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積極探索光伏新能源機械成肥和“納米膜堆肥”處置,實現農村地區廚余垃圾和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技術人士介紹說,跟傳統堆肥技術相比,“納米膜堆肥”和“光伏”就地資源化技術配備有遠程操作控制系統,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臭氣,具有養分損失少、操作簡單、維修方便等優點。此前,潼南區城市管理局通過走訪、洽談、邀約等多種形式,經過多番技術論證,最終確定引進這兩項技術,并在太安鎮罐壩村和蛇形村進行試點示范。其中,罐壩村農村廚余垃圾與農村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置中心利用光伏新能源技術,為高溫好氧生物菌降解一體化設備供電,日處理能力達到1噸,生產周期約20天;蛇形村“納米膜堆肥”項目采用“枝條破碎預處理+納米膜好氧堆肥”技術,日處理能力約0.5噸,發酵周期約25天。兩村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環衛隊伍,預計每年可處理農村廚余垃圾及農業廢棄物500余噸、產有機肥約80噸,有效滿足當地蔬菜和果園的種植施肥需求,以綠色循環經濟助推本地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這兩項技術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升經濟效益。”潼南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局將針對農作物秸稈、尾菜、枝條、糞污等農業農村多元有機廢棄物,進一步加強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融合提升,加大示范推廣“納米膜堆肥”和“光伏”等就近輕簡堆肥利用機械化模式,力爭總結出一套符合區域特點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經驗做法,同時繼續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強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和相關設施設備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