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安溪縣大力推進“抓城建提品質”項目建設。該縣住房城鄉建設局以匠心為筆、以民生為墨,秉持“繡花功夫”,對城市細節進行精雕細琢,精心勾勒出一幅產城融合、古今輝映的茶鄉發展新畫卷,讓城市煥發出勃勃生機與獨特魅力。
近年來,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城鄉品質提升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隊到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對接城鄉品質提升相關工作,得到省廳大力支持。在城鄉品質提升項目落地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統籌協調,分管領導深入一線推進落實,全力為居民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
提升品質 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在參內鎮學府路沿街菜市場項目現場,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正與專業設計團隊實地勘察,優化設計方案。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科學調研,充分了解群眾需求,項目在道路兩側規劃固定攤位,并設置取水、取電、污水收集等配套設施。同時,預留空間設置購物通道,實現人車分流。探索建立馬路市場運營管理機制,實現規范運營與收支平衡。“項目完成后,不僅將改變學府路周邊無序經營的亂象,還能更好地滿足周邊居民的生活購物需求。”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說。
這樣提升城市功能的城市更新項目在安溪縣還有很多。在城市體檢中,安溪縣排查形成問題清單,聚焦宜居宜業、綠色人文、交通通達、安全韌性、智慧管理、村鎮建設、樣板特色七個專項領域,以“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深入謀劃實施一批品質提升項目,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2021年至2024年,安溪立足全縣發展實際,聚焦群眾需求,累計謀劃實施城建項目471個,完成投資445.49億元。同時,打造城市片區更新示范樣板。例如在城東片區,圍繞筑牢安全底線、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城鄉品質等主題,謀劃實施新安路道路改造、河濱北路沿線建筑改造、藍溪城市陽臺工程等項目。
實施過程中,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強化組織領導,專班專人專責推進項目落實。健全完善“周調度、月分析、季總結”工作機制,堅持“一盤棋”統籌,著力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值得一提的是,該縣還著力推動物業管理工作再提升。2024年,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在全市首創住宅小區“業賬社審”監管模式,完成對140個住宅小區物業項目經理、1114名安保人員的個性化培訓,整改問題600余處,徹底清理衛生死角2895個,恢復綠化9215平方米。如今,走進各個社區,綠植錯落有致,智能充電樁整齊排列,“紅色物業”服務站里居民笑語盈盈,社區環境煥然一新。“根據問題清單及群眾需求清單,我縣將持續謀劃建設項目,顯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局長易雷冰說。
產城融合 擘畫發展新藍圖
如何將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是安溪縣在推進“抓城建提品質”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題之一。近年來,安溪縣通過優化產業園區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措施,緊扣示范區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定位,系統思考研究城市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風格內涵等內容,確保規劃符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
在鳳城鎮炭坑內片區,昔日的工礦舊址正向高端產業、服務示范聚集區蝶變升級。2022年5月,炭坑內片區工程開工建設,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充分發揮路網優勢,整治散亂空間、低效水利設施等。在炭坑溪治澇工程中,創新采用“高水高排”方案,不僅徹底解決炭坑溪中下游的內澇和防洪風險,還將地勢條件惡劣的河谷地貌區域轉化為平整的可開發地塊,破解了新增建設用地難、土地供需矛盾尖銳等問題,打破區域發展土地要素瓶頸。
堅持規劃引領,深化產業布局,“15分鐘產城融合圈”正成為安溪縣美好生活的生動縮影。在推動中關村領創信息產業園、領袖天地產業園等高新項目建設的同時,配套建設安溪縣高速公路出口路網工程、安溪人才大廈、縣第十七小學、第十七幼兒園、龍湖山公園、安溪縣醫院門診綜合樓、公共衛生應急暨健康培訓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打造茶鄉產城融合、城市功能提質典范。
“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可以讓自然與人文、產業與城市和諧共生,煥發出勃勃生機。”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錨定“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發展路徑,強化資源共建共享,培育產業生態,推動產業、城市、人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
保護遺存 賡續城鄉歷史文脈
在閩南山水之間,湖頭鎮湖二村的清代古厝群落如明珠般散落,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故居“新衙”的飛檐翹角靜靜訴說著300年家風傳承。這個常住4000余人的省級傳統村落,正通過系統性保護工程煥發新生。
穿行在中山街巷青石板路上,修舊如舊的明清商鋪延續著“千年商巷”的煙火氣。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湖二村傳統村落重點保護提升項目是2025年省級示范項目,當地以“尋味閬湖”為主題,通過對新衙、問房大厝、忍濟堂、忍齊堂、賢良祠等歷史建筑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結合開展湖頭古鎮文化街區項目建設,對2.6公里文化街區實施風貌整治,在保留78棟建筑原真性的基礎上植入文化商業業態,實現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業態活化利用相輔相成的發展格局。
湖二村的文化傳承保護是安溪縣推動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典型案例。據統計,該縣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3個,省級傳統村落15個,已認定公布歷史建筑101棟、傳統風貌建筑3棟、華僑建筑18棟,已初步構建起“名鎮為核、村落為脈、建筑為點”的立體保護體系。
保護傳統村落,守護一脈鄉愁。近年來,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緊抓保護傳承這一重點工作,多措并舉保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延續城鄉歷史文脈。“我們成立縣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消防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專班,創新‘雙組長制’隱患排查模式,切實把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消防安全工作落實到位。”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安溪縣加強活化利用,激發歷史建筑的新活力。指導官橋鎮畬家古寨開辟為旅游景點、瑞興居改造為民宿;指導湖頭鎮竹山村林氏大宗活化利用作為老人活動中心;指導桃舟鄉玉樹堂、道德堂活化利用作為僑眷活動中心等。
整合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的大背景下,我縣立足建設職能,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以精品福道建設為紐帶、以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為引擎,書寫屬于茶鄉的振興篇章。”相關負責人說。
在虎邱鎮,每個周末都有市民游客前來游玩,或在七彩自行車道騎行,或靜坐涼亭……這樣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福道”的落地。藍溪“變綠為景”,成為串聯起周邊景點的“點睛”之筆。據悉,虎邱鎮“藍泊灣”福道系統是該縣首個省級福道精品工程,總投資約3280萬元,以虎邱鎮全域為依托,利用湖西村有山有水有島有田的自然格局,梳理出“福道+溪面+島+古厝+農田”的生態脈絡,打造出一處集游憩健身、觀光賞景、串聯景區功能于一身的公共空間。現在的“藍泊灣”福道,四時有景、四季宜游,不僅為游客提供絕佳的休閑體驗,更成為推動虎邱鎮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是福建省首創的跨區域鄉村振興模式,根據縣委、縣政府落實安臺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縣住房城鄉建設局以“臺灣經驗賦能福建鄉村”為核心,通過引入臺灣建筑師、文創團隊提供“駐村陪護式”服務,利用臺灣設計團隊先進的鄉村規劃、建筑設計、景觀打造、鄉村文創等理念和技術,系統性推進鄉村環境整治、產業培育、文化活化與社區營造,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全面發展,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的鄉村實踐樣本。
感德鎮石門村茶山環抱景色宜人。結合石門村實際,引入臺灣“愛玩客”團隊,以文化公園建設為核心,從提升人居環境、三類農房改造、打造惠民公共空間、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入手謀劃項目,對全村的整體風貌和村民生活環境進行提升改造,打造感德鎮石門村閩臺鄉建鄉創省級合作樣板。同時,依托優美的自然環境,策劃玉湖殿祈福、石門尖落日音樂會、拓印紅包等活動,為村子帶來了大量客流,實現了從“無名小村”到“新晉網紅”的蝶變。
走進安溪,四通八達的路網、鱗次櫛比的住房、擁翠疊綠的公園、清澈見底的河流、改造一新的老舊小區、完善舒適的基礎設施,一枝一葉、一點一滴,都傳遞著人民至上的溫度,折射出城市發展的速度。易雷冰說:“下一步,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將繼續秉持匠心,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推動城鄉建設再上新臺階,為茶鄉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