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如帶,臥于閩西蒼莽群山之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城郭巍然,古韻悠長,有17個傳統村落、7個歷史文化名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較為集中且保存完整的建筑遺產、文物古跡。如何在發展中保持原生景觀和本土文化特色?長汀縣以“守護為根、活化為魂、融合為徑”的智慧實踐,在保護與發展的雙軌上走出新路,注重保護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傳承傳統文化,對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實施微改造、精修復,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讓沉寂的古村落煥發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守護根脈 千年古城“形神兼備”
登臨汀州古城墻,唐磚宋石在腳下綿延。老工匠們遵循古法,以傳統材料與工藝修補時光刻痕,“修舊如舊”的匠心讓古城墻雄姿依舊。穿行店頭街,騎樓林立,木雕花窗光影斑駁。政府引導原住民留住“老手藝”,木雕、刻紙龍燈、打錫等“非遺”在“叮當”聲里延續,老街區不僅是游客眼中的風景,更是居民生活的家園。“我們守護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一位長汀文化研究者深情地說。
踏進三洲古村,飛檐如翼的門樓高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匾額,無聲昭示著此地的厚重文化。村支書戴芳文如數家珍:“我們村完整保留了70多幢跨越唐宋明清的古宅,這樣成片、跨五朝的建筑群,在南方都屬罕見!”村道兩側展開千年畫卷,黛瓦青磚的古宅群落靜臥芋田綠浪中,綠藤纏繞的長廊木柱上,“禮樂傳家國,詩書教子孫”等200余條古訓如溪流淌,滋養文脈。“未有汀州,先有三洲”的石雕立于村頭,訴說著唐時中原先民篳路藍縷的悠遠史詩。踏著锃亮的河卵石驛道深入腹地,乾隆御賜“古進賢鄉”的牌坊赫然在目,元代戴應壽將軍筑起的古城門巍然矗立。最令人駐足的是西門古樟,虬枝如龍,香火繚繞,傳說官員至此須下馬落轎。
像三洲村這樣尊重傳統風貌、保留生態聚落的傳統村落不在少數。長汀縣目前擁有1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為了守護好傳統村落這筆寶貴財富,長汀構建起“全景式”守護體系,古城核心區完整保留明清格局,國家級傳統村落如珍珠散落鄉野。依托名城效應,統籌沿線名村、傳統村落,形成歷史城區與傳統村落交相輝映的“藍脊紅帶、一核一心三片”的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格局。“2021年以來,我縣在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支持下,積極爭取省級、市資金補助,開展測繪建檔、保護圖則編制工作,歷史建筑修繕修復過程中尤其注意聘用傳統工匠、運用傳統建筑原料、采取傳統技術進行‘修舊如舊’搶救性修繕,使傳統建筑成為承載鄉村文化、寄托鄉愁記憶的活態載體。”縣住房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邱有斌說。
活化新生 古韻流淌時代新聲
夜色中的店頭街燈火璀璨。古老宅院化身書香民宿,斑駁門楣后飄出咖啡醇香。年輕人將客家元素融入空間設計,老墻根下舉辦文創沙龍,千年古街在光影中訴說新語。長汀創新“古宅新生”模式,通過產權流轉、功能置換,在嚴格保護前提下,讓大夫第、賴氏宗祠等深宅大院變身客家文化展示館、“非遺”體驗工坊,沉睡的歷史被智慧喚醒。
古城之外,活化的觸角深入鄉野。童坊鎮彭坊村(養榮堂)地下交通站、紅光區舊址等歷史建筑引入了刻紙龍燈工坊和特色商鋪,臨河古厝被精心改造成主題民宿,作為村落核心的彭氏祠堂及廣場則被用作常態化舉辦省級非遺“刻紙龍燈巡游”等民俗活動的重要文化空間。南山鎮則將紅軍街、觀壽公祠等紅色舊址深度融入研學,讓松毛嶺戰役的壯烈史詩和“長征第一村”的光榮歷史,在沉浸體驗中直抵人心。“老房子活起來,我們的日子也更紅火!”一位返鄉經營民宿的村民感慨道。
為推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加強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目前長汀縣公布九批歷史建筑名單,共513棟歷史建筑,并全部完成測繪建檔和掛牌保護。活化利用歷史建筑500余棟,主要用于居民居住、商鋪、民宿、非遺傳承或民俗展示等。“為傳承發展客家傳統古建技藝,長汀縣建立并公布了鄉村建設工匠名錄庫,開展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民間傳統工匠’評選,常態化開展‘宋應星杯’傳統工匠培訓,并開展客家傳統手工木工、砌筑工職業技能競賽,還建設了長汀客家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習所,通過師徒結對、技藝指導、技藝交流,匯集一大批木工匠師、木雕師、灰塑師等本土傳統匠師、‘非遺’傳承人。”長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蔡寧峰說。
融合賦能 文脈生金沃野飛歌
古城鎮丁屋嶺依托獨特的客家山寨風貌,打造沉浸式體驗區。游客白天穿行古巷體驗榨茶油、打鐵;傍晚在“落日營地”露營觀蒼山晚霞;入夜后或入住古厝民宿感受靜謐鄉愁,或參與營地篝火晚會、星空音樂趴,感受山寨的青春活力。村民開起農家樂,售賣筍干、紅菇,山貨飛出深閨,戶均年增收超萬元。古村落的“流量”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留量”。
長汀縣深挖“紅色”“客家”“生態”三張名片,形成了“紅軍長征出發地”南山鎮中復村、“紅旗躍過汀江”濯田鎮水口村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客家山寨”古城鎮丁黃村、“古進賢鄉”三洲鎮三洲村為代表的客家文化,“‘非遺’故里”童坊鎮彭坊村、“生態康養”鐵長鄉張地村為代表的生態文化三個示范片區,整合全縣資源形成古城引客流、鄉鎮做中轉的長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模式。推動長汀豆腐干、客家米酒等傳統制作技藝從作坊走向現代工廠,借助電商平臺將傳統風味銷往全國,提升世界客家公祭母親河大典、百壺宴等特色民俗活動影響力,吸引四海客屬鄉親及游客,文旅消費持續升溫。同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與基礎設施升級,持續加強村莊環境治理,并重點改善連接各示范片區及村落內部的交通道路、安全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
以古為基,向新而行,長汀在閩西山水間繪就一幅“古韻今輝”的壯美畫卷。守得住魂,扎得下根,生得出金。這座千年古城的村落,正煥發生生不息的文化韌性與創新活力。